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5/12贵州茅台发挥领航优势 壮大民族品牌
- 05/12莱布尼兹:中国人才是最优秀的民族,欧洲人的
- 05/12缅甸克伦民族武装领导人发表声明 希望对话解决
- 05/11民族品牌指数跌1.73% 化工板块领涨
- 05/11非遗名录 | 没有本民族文字 但有自己的民歌
莱布尼兹:中国人才是最优秀的民族,欧洲人的
什么时候,你最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也许是从书上读到华夏文明史,知道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出那样灿烂的文化艺术;也许是亲眼见证了祖国发展日新月异让世界难以忽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成为现实而非理想;又或许是看到国人万众一心跨过无数难关,地震也好疫情也好,都不能击倒中国人坚守的信念。
与此同时,我们也难忘记近代的中国是如何积贫积弱被列强环伺侵吞,那时期甚嚣尘上的极端民族主义理论如“黄祸”,是怎样流毒无穷,以至于到了今天,欧美世界仍常有亚裔受歧视被害的情况。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能理智看待不同民族间差异的人其实都比较少,很多人都固执偏爱着自己的文明,轻视其他民族的文明。
比如18世纪中后期,西方开始出现“欧洲中心论”,19世纪时,这种偏见进一步发展,欧洲的资产阶级强硬地认为,西方意识就应该是世界的主宰,殖民者拿着《圣经》到世界各个角落,挂着宗教的美好名义做着与强盗无异的事,还非常理直气壮,就与这种文明的思想偏见有关。
既然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上有意拔高自己的文明,就难免会忽视甚至践踏世界其他文明。“黄祸论”也是在19世纪更进一步发展流行,最终影响整个西方世界直到如今,随波逐流其实最容易不过,能在其他人都狂热时保持清醒,才非常难得。
比如莱布尼兹,就曾在其他人轻视鄙薄中国时发表惊人观点,他认为中国人依然是最优秀的民族,“欧洲中心论”十分可笑,对中国文明进行轻视和嘲讽都很不合理。
稍微了解一些历史就知道,在清朝之前,欧洲大部分人对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是非常向往的,而且丝毫不吝赞美之辞。
他们认为中国无所不有,珍奇异宝遍地都是,中国的宫殿是世界上最为华美的,中国的文化科技是世界领先的,中国的土地是那样的辽阔无垠,任何一个西欧国家都不能与之相比,这样的认知,很多都来自创作于13世纪末、在欧洲曾十分流行的《马可·波罗游记》,它让欧洲人知道了中国的富饶美丽。
与之对应的,我们一般认为欧洲人对中国不再那么“仰慕神往”,是因为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让中国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落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潮流,中国并没有赶上,在科技、生产力和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逐步自信起来的欧洲国家,面对孤立自我的古老中国,渐渐不再崇拜,而是轻视嘲讽。
比如1793年,英国使团在马戛尔尼的带领下踏上了中国土地找乾隆皇帝谈贸易。这场外交活动称“马戛尔尼访华”,而马戛尔尼事后对中国的评价是这样的:
“
(清帝国,或者说当时的中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空有其表的头等战舰。
”
史书上描述的“康乾盛世”,在当时以马戛尔尼为代表的一些来华欧洲人士,尤其是传教士眼中,并没有那么强,他们认为欧洲才是领先的,“欧洲中心论”能在西方世界流行,与他们的观点到处传播有很大关系,而莱布尼兹却不这么认为。
莱布尼兹(1646年-1716年)是与牛顿齐名的德国数学家、哲学家,于德国就像牛顿之于英国。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无论经济文化还是外交海贸封锁都更为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很多传教士都在记录中表示中国已落后。
莱布尼兹对中国的很多认知也来自传教士,明朝末年,有两位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一个叫龙华民,一个叫利安当,莱布尼兹写的《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就引用了很多他们对中国的看法,这位“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也因此成了那时最早接触东方文化的欧洲人之一。
但他的观点却和当时很多传教士都不同,在其他人认为中国文明落后,与西方文明差异太大时,他却认为文明都有共通性,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一书中,他反对了龙华民等人认为中国人灵魂观不合理,应该予以摒弃的观点,而是认为中国人的灵魂观与西方世界很有相似之处。
换句话说,莱布尼兹是为中国人的信仰辩护,中国的儒释道,在莱布尼兹看来是自成体系的融合,中国人相信上天且以物质为本源,西方的唯心主义未必就胜人一筹。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zonghexinwen/2021/0512/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