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4/08世界史上最悲剧的民族如今流离失所没有国籍,
- 04/08华夏民族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为何要设计出
- 04/08他“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前往山东
- 04/07“西双版纳生物与民族多样性考察创作暨艺术展
- 04/07融理想于国家和民族事业中
华夏民族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为何要设计出
华夏民族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为何要设计出那么多鬼节?
中国的神鬼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从小伴随着鬼故事成长,我们曾经把神鬼文化当做“封资修”铲除,现在的鬼文化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文化圈的人,没有谁不会讲几个鬼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唱到:
“七月半,开鬼门。鬼门开,出鬼怪。鬼怪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鸡蛋磕磕,里面坐个哥哥。哥哥出来上坟,里面坐个大婶。大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叫魂,魂在野外难寻。
儿歌里讲到,中元节这天阴曹地府开门放鬼魂,就像放风一样,回到阳间渐渐亲人,一年只开一次鬼门。所以到了晚上要关门闭户,有不听话的小孩儿晚上跑出去,便会被骷髅鬼母挖了心肝。
鬼与人殊途同归
鬼神崇奉历经几千年从没没落过,强大的生命力里,寄托着人们“人鬼殊途同归”的思想,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中,鬼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精神,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
鬼,《说文解字》解释:人所归为鬼。《周礼祭法》: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意为人死后的形态名称,是人在另外一个空间的延续和转型。在古人的观念里,人的灵魂不灭,人的躯体死后,灵魂就会脱离肉体变成“鬼”,回到祖先那里,以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于阴界,并参与和影响着人类生活。
鬼虽然没了肉身,但灵魂永在,因此也需要生活,也有七情六欲,并和世间的人类一样具有身份特征。许多以鬼魂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给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鬼魂世界,而所有鬼魂世界均以现实人世为参照蓝本。
“鬼”文化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
中国古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礼",它是从日常生活的习俗中提炼出来的。在古代,礼就是法,是由国家名义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宗教活动。所以,被称为“国家宗法制宗教”。
傩(nuó),大约产生于史前而盛行于殷商。最早的傩舞被称为“方相氏舞”,表演者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的舞蹈语汇表现人们祛病消灾、驱邪惩恶、祈求吉祥的愿望。从远古到夏商周时期,傩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鬼食
上文中儿歌唱词里说到豆腐,豆腐被誉为“鬼食”,鬼食的发明者就是道家、淮南王刘安。刘安喜炼丹之术,但始终没能炼成。为解闷,某日外出散心,邂逅几位老翁鹤发童颜,健步如飞。细问端的,方知功在“鬼食”,并将制作秘方交与他。为什么把豆腐叫鬼食呢?因为把豆子压榨出豆浆后,豆渣比它的母体豆子还重,古人认为豆腐是豆子的魂魄转化成的,所以叫“鬼食”。
典戏曲中的鬼
在中国的戏剧文化中,鬼有着立体多面而人性化的诸多形象,中国人对鬼的复杂情感通过戏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有表现人鬼相恋的,有表现与世抗争的,有表现因果报应和人神感应的,也有表现鬼魂诉冤、索命的。
窦娥含冤死去,化为鬼魂也要一个清白的名誉;杜丽娘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即便化为鬼魂也锲而不舍,终于感动天神,成就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旷世姻缘。
年画中的鬼文化
中国人有张贴年画以避邪镇宅的习俗,这一习俗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到了汉代,民间已有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惯。《山海经》载:李世民梦里常听到鬼叫声,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守护在宫门两侧,自此平安。李世民遂命画工将其二人绘之于宫门之上,称为“门神”,民间仿效,遂成风尚。
钟馗与鬼
唐明皇梦见小鬼偷了杨玉环的紫香囊和玉笛,被大鬼吃掉。看那大鬼奇丑,却是一身朝官装束。明皇问之,大鬼生前是终南山人士,因相貌奇丑而落第,愤而撞死于阶前。他对玄宗说:“生而未能辅佐陛下,死后愿庇佑天下苍生,尽除邪魔妖孽。明皇惊醒大病,于是诏令吴道子依其梦境,绘制《钟馗捉鬼图》,以祛邪魅,此后渐成风俗。
三大鬼节均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因“鬼节”起源于怀念先祖的孝心和普惠众生的善念,所以农历7月15日被列入冥界最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民间称之为鬼节,又叫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阴间的三大重要节日之一(清明节、三月三、中元节)。这一天,阎王盛装出行,与众鬼同庆,并谕告人世为他们祝福,借此祈愿列祖列宗,并六亲眷属中先亡孤夭诸灵往生天堂;度化历世累劫的冤亲债主往生天堂;超度本人平生争斗杀伐伤害饮食的一切众生往生天堂等等。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zonghexinwen/2021/0408/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