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31【民族宗教】五角场街道开展民俗饮食分享会
- 03/31「古迹史话」探访娄烦古城遗址,追索民族融合
- 03/31世界最强悍的民族,窝里斗厉害,对外却是屡战
- 03/31“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网络主题活动启动
- 03/31我国最特殊民族,长得像欧洲人却说地道的中国
「古迹史话」探访娄烦古城遗址,追索民族融合
娄烦古城遗址,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新城村的皇帝峁上,地处娄烦县汾河之流南川河两岸,属于吕梁山区。整个遗址坐落于老黄土上,气势雄伟,地下文物极为丰富,是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楼烦国南下后建都、被赵武灵王攻破后的都城遗址,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研究我国历史上国家的产生和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古城池遗址。1996年以后,娄烦县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2000年9月,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10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遗址地貌较完整,现存城垣呈“Ⅱ”形,蜿蜒曲折,东西约1200米,南北约6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古城地面的遗存物绝大部分已不复存在,现裸露于地表部分的南城墙被南川河冲刷成东西两端,两端城墙长53米,宽3—5米,高6米,位于距河约100米处。东端城墙(长约1000米,宽3—5米,高约4—11米)位于皇帝峁(又名石爷坡山)。从裸露部分可以看出,城墙由版筑而成,层次明显,有的还能看到明显的夯窝与圆形柱洞,古城的南、北、西三面原来都有护城河。
城址中部有一条约30米冲沟,冲沟南北的台地上均有文化遗址。在靠近河渠的一侧,地表遗存较为丰富,有绳纹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还有甑、鬲等多种生活用具的残陶片,纹饰与钻探所得迳相一致。出土的瓦当,图案均为涡云纹,瓦面饰直或斜绳纹,瓦底有手捺痕迹,有布纹,这些标本与同期北方有关资料极为一致。特别是涡云纹瓦当,为赵国所特有。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里开始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在人工挖掘河道时,暴露出文化层。经考古工作者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地下文物。出土的石器有陶盆、陶罐、陶鼎、青铜剑、戈箭镞,被射入箭头的战马骨骼和人头骨骼等。据此,城址的年代被有关专家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记》记载:“晋西北有林胡,楼烦之戎,雁北有东胡、山戎”。“周王绘图有楼烦国”。大约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北方居住着三个不属于华夏民族的游牧部族—东胡、楼烦、林胡。史称三胡。这些胡人民族部落,已构成了国家的基本要素,即国土、军队和统治中心,因此,可以也称他们为国家。最早的楼烦国疆域面积相当于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到雁北朔州一带。公元前400多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期间,楼烦国趁虚南下,就发展到现在的太原市西北娄烦县一带。在南下过程中,楼烦国都曾经朔州、宁武几次迁徙,最后定都于今天的娄烦县马家庄乡城东沟口。清康熙三十九年(1900年)《静乐县志》载:“古城,马家庄东,说者为楼烦王城。旧址犹存”。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攻破楼烦国都城,古城遗址即当年楼烦国都城。
古楼烦国与娄烦县“楼”字均带“木”字旁。明代以后当地人避讳有木字之娄烦为胡人所在地,为了不当胡人充汉人,去“木”为“娄”,写成现在的“娄烦”。为了恢复历史面目和历史地名,娄烦古城应为带“木”字旁的楼烦古城。2007年9月,娄烦县人民政府在该遗址上树起了“楼烦王”石雕像。
楼烦古城遗址,不仅是一处内涵丰富布局严整的古代城池遗址,是我国古代地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族融合统一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特色的一处文化遗产,更是战国时代一些少数民族国家从形成到灭亡的见证,对研究原始部落群演变为国家的过程具有典型意义。遗址中出土的戈、青铜箭头等兵器、战马骨骼和带箭头的人头盖骨,为研究古代战争,特别是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国家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蔡可贤
山后山前十六州,天涯尽头是偏头。
云开大漠风沙走,水折长河日夜流。
万户金缯愁见月,千群铁骑畏逢秋。
却思大汉无中策,一曲胡笳倚戍楼。
蔡可贤,字子齐,成安人。嘉庆年间进士,曾任按察副史,有《西征鼓吹》。
若水
驱车西去绕崖行,秋染霜林叶正红。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zonghexinwen/2021/0331/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