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14《白鹿原》史诗级的民族大历史,藏着安身立命
- 03/14民族聚居村临沭县店西村各族党员群众拧成一股
- 03/14地球上唯一活在水里的民族,能遨游海洋,却害
- 03/13文化 |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03/13听春天的声音!南京民族乐团《人间四月天》音
民族聚居村临沭县店西村各族党员群众拧成一股
3月12日,在临沭县店头镇店西村的巷道里,回族村民张宗理穿着鲜亮的小马甲正在扫地。两个月前,店头镇给店西村分配了两个环卫工名额,每月能有500元收入,张宗理成了其中之一。
“活儿不是很重,这样的工作机会,优先分配给有上进心的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户)。”店西村党支部书记凌飞说,店西村是回汉群众聚居村,也是2014年度省定精准识别贫困村。全村贫困户73户,其中少数民族贫困户28户。这几年,店西村各族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2017年底,该村在临沭县率先实现全村整体脱贫,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率百分之百。
几个巷道打理妥当,张宗理将扫帚扛在肩上,朝自家院子走去。张宗理今年69岁,与老伴住在村子里。在张宗理家的堂屋里,贴着老两口的脱贫档案。2020年度家庭收入情况表上显示,人均纯收入是6845.91元。“算上今年新增加的环卫工的收入,到明年,这张表上的人均收入就能过万了。”张宗理高兴地说。
收入增加了,支出也在不断减少。张宗理的老伴陈久粉今年61岁,患有慢性病,需要长年吃药维持,每天都要吃5种药,用张宗理的话说就是,“每天三顿饭,每次一大把”。但在2020年,这个家庭却没在吃药上花掉多少钱。“倒不是病好了,而是县里出的慢性病补贴政策把药费全报销了。”陈久粉说。
记者从临沭县获悉,这几年该县各级各部门、各医疗机构加强对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指导和医疗救治,一方面提高慢性病患者报销比例,一方面对23种慢性病药品100%报销,免费救治特殊疾病。陈久粉的慢性病主要是“三高”,她服用的药就在首批列入全报销的药品里。
“每天吃5种药,不用花一分钱,这样的好政策哪能不满足。”张宗理说。
从张宗理家出来,走到店西村西南角的路边,一座厂房上印着的精准扶贫示范点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凌飞告诉记者,这是上级财政投入20多万元给村里建的扶贫车间,出租给个体户,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1万元租金收入,这部分钱会分给30户贫困户。
在店西村,像这样的扶贫资产还有不少。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村,各种优惠政策让村民获益很多。2016年,村里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0万元,建设蔬菜大棚项目;2017年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万元,建设了民族扶贫科技示范基地项目;2018年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8万元,建设光伏电站一座,收益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产业分红和村内公益事业发展。
“各族党员群众紧紧团结在党支部周围,让乡村发展有了力量。”凌飞介绍,村里少数民族群众近半,村党支部也有少数民族党员,为了增强村居凝聚力和向心力,店西村还会组织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店头镇的回族群众自发筹集资金38100元,奔赴该镇各疫情防控点,为奋战在一线的防控人员送去慰问品。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zonghexinwen/2021/031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