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少数民族文化刊物。旨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详细查看】
期刊导读
- 03/13“民族万花筒”的结构巨变宗教宽容令下的商业
- 03/13此民族对中原威胁太大,一家族隐忍了一十二年
- 03/13中国主要民族的DNA比例分析从基因角度来看民族
- 03/13中国少数民族生活和受教育水平普遍提升 各民族
- 03/13世界主要民族的起源和迁徙路线DNA给人们解密了
此民族对中原威胁太大,一家族隐忍了一十二年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对于君王来说,一统中原从不意味着天下太平。 因为上千年来,中国的历朝历代都面临着来自国境的威胁。尤其是北方,游牧外民的入侵就像是一把悬在太平盛世顶上的利剑,让人时刻
对于君王来说,一统中原从不意味着天下太平。
因为上千年来,中国的历朝历代都面临着来自国境的威胁。尤其是北方,游牧外民的入侵就像是一把悬在太平盛世顶上的利剑,让人时刻都不得安宁。而突厥正是这股势力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该民族长期在中原以北生活,有着古老的历史和强悍的战斗力。
在南北朝时期,突厥甚至一度建立起了人数多达几十万的军队。不过,游牧民族多好勇斗狠之辈,长期的游牧生活,也让军队的纪律越发松散。及至隋朝初年,突厥的统治集团便分崩离析,一东一西,以阿尔泰山为界分成了两部。
建国初期的隋朝部队勇猛善战,很快便一扫东突厥,平定了中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西突厥内乱不断,日渐式微。但是,悠久的民族历史让突厥族早就适应了起起落落的变化,于是,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他们再一次集结,二部合一,将漠北、西域全数掌握在手中。
之后,这支虎狼之师再次对中原亮出了尖牙利爪。与此同时,自隋炀帝大业七年开始,为了反抗残暴的统治阶级,农民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登上了历史舞台,前前后后不下一百余支,人数更是多达数百万,杨广的殿上奏折也随之越积越厚。
如果说,这时的隋朝还只算是风雨飘摇的话,那么,到了大业十三年,这个建国仅仅三十余年的王朝,便彻底注定了灭亡的结局。七年来连续与各路起义军作战,疲于奔命的隋朝部队早已被消耗殆尽,但同时,多而不精的起义军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
这年的夏天,一支在晋阳蛰伏等待时机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终于找到了最好的机会,率军三万军队誓师起义。在他们眼中,无论是奄奄一息的隋朝,还是无力还击的农民起义军,都不足为虑。唯一让他们瞻前顾后的,只有那只来自北方的猛虎——突厥人。
李渊父子自然是聪明人,想手握天下,背后之事必须要先处理好。而若想平定突厥,靠自己这三万人马,无疑是以卵击石,于是,他便派心腹谋士刘文静,带着自己亲笔所写的卑辞与一份重礼出使突厥。
对于突厥人来说,这点蝇头小利必然是不看在眼里的,李渊也心知肚明,于是,在刘文静与突厥首领始毕可汗的对话中,他抛出了一个巨大的诱惑。
刘文静先是历数隋朝的千疮百孔,将李渊捧成了解民于倒悬的天下明主。而后,他便进入主题,告诉始毕可汗,双方若互为盟友,等唐军进驻京师之后,人丁土地属于唐公,金银财宝皆入可汗之手。
不得不说,李渊的决策是高明的,对于突厥这样一个唯利是图又战力强大的民族来说,以财物拉拢是最为划算高效的做法。及时打通与突厥之间的联系,对于刚刚起步的李氏集团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李渊此举也为以后埋下了祸患,那便是对突厥岁岁纳贡,俯首称臣。
不久,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唐军如群狼入羊群,利刃入竹林,摧枯拉朽,一路高歌猛进。不过,随着李氏集团的发展壮大,突厥人的贪欲也在不断增长,每年纳贡不断的同时,始毕可汗还隔三差五地索要财帛。派使者前来长安时更是飞扬跋扈,姿态嚣张。
李渊父子自是不豫,但胸怀天下之人,在时机尚未成熟之前,不会意气用事。于是,李渊勤勤恳恳地秉持了“君臣之礼”,无论是始毕可汗死时,还是他的继任者,处罗可汗的亡故,李渊都举国哀鸣,废朝三日,还召集文武百官到突厥使者处吊唁。
要知道,这在历朝历代中,只有国君长甍才会举行的隆重礼节。
一年后,李渊终于一统中原,建立唐朝,君临天下。突厥人虽然唯利是图,也知道养虎为患的道理,今时今日,想再从李渊的手中轻轻松松地抢走好处没那么容易了。因此,趁着李渊立国未稳,突厥人连番发动侵略战争。
据记载,十年间突厥先后派出二十五万人进攻并州、朔州以及太原等地,掠夺男女、财物不计其数。更是在六二六年兵发长安,二十万大军在距长安城四十里外的渭水便桥驻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继位,唐军无力与突厥正面抗衡,但是李世民釜底抽薪,使了一招疑兵之计。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zonghexinwen/2021/0313/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