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04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登陆《博览群书》--百年
- 08/02掌控天下军队的“兵符”到底长什么样
- 08/022020中国休闲旅游博览会项目推介会暨启动仪式
- 08/02旺源参加2020年中国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诚邀
- 08/02“文化经典与中国共产党”登陆《博览群书》—
掌控天下军队的“兵符”到底长什么样
文|欧怀琳
兵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兵遣将的信物,虽然《史记》记载过黄帝曾与诸侯“合符釜山”,但黄帝时期的兵符我们无缘得见。考古发掘发现的最早的兵符只是春秋时期的虎符。
其实,良渚文化时期成双成对的牙骨雕有可能就是四五千年前的兵符,而《周礼》所记载的牙璋可能也并非用于祭祀山川的礼仪用玉,而是实实在在的调兵信物。当然皇上也可以亲自带兵,御驾亲征,这时就没有兵符什么事了,不过这是小概率事件,不在讨论范围。
兵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兵符发兵制度已日趋完善。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就用黄金铸造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实际上春秋战国除了虎符还有龙符,鹰符等,但主要还是以虎符为主。虎符传说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合在一起就成为调兵的信物,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可是为什么要用老虎的形象?
兵符之所以制为虎形,一般认为是老虎的威武和军队的形象配合。不过熊还有其他一些动物也很威武,为什么不用他们?好吧,我承认熊有时也挺可爱的,但虎其实是王权的象征,例如《集仙录》有“虎旗龙辇、激耀百里”虎旗就是一种王权的表现。中国向来有老虎崇拜,最少在周武王时代虎已经和军队联系在一起,所以最后虎符会成为调动军队的信物。
通过例如战国《秦杜虎符》的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关于虎符应用的情况。
这个错金虎符,是1967年在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的,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有一小孔,虎作走动形,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
燔隧就是军情紧急的意思。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掌握军队的征调大权,实行凭“虎符”发兵的制度,且管理制度严密,专符专用,一地一符。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就要有君王符命,但如有烽火报警,则不必会君符,即可采取行动。
战国《秦杜虎符》
秦汉时期虎符盛行,不过汉朝也出现过竹使符。《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
汉代发兵有四种信物:虎符、节、羽檄、诏书。王朝设有符节台管理符、节、玺印。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羽檄曾一度独立作为发兵信物,表示情况紧迫,请求援助的信物。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与调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节不断流行起来。
汉鲁王虎符
秦汉以后到宋元时期,发兵用符制一直盛行,不过兵符的形状就产生改变。(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说隋炀帝发放的是玉麟符,而唐初用的是银兔符,这是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爷爷的名字李虎名讳的缘故,后来改为铜鱼符,武则天称帝时改为铜龟符。
唐朝的铜鱼符其实是鲤鱼,采用银兔,铜鱼和铜龟为兵符是因为他们是当时的吉祥物。例如鲤鱼,在中国文化中流传深远,从周朝把鲤鱼作为名贵佳肴开始,经过秦汉、魏晋的神化和推崇,到唐朝以国律形式将鲤鱼奉为国鱼,成为我国崇鲤的极盛时期。北宋也用鱼符,不过改成木鱼符。而南宋又改成铜虎符。元代也采用铜虎符不过做成牌状,牌的上端雕刻虎头,称虎头牌。之后虎符就逐渐变成了令牌,退出历史舞台。
铜鱼符
关于为什么不直接由皇帝发诏书调动兵马,东汉杜诗因为汉光武帝没有设立虎符制度而上书,疏曰:“……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zonghexinwen/2020/080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