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7/09快来看!2021中国(青岛)艺术博览会有多道免费
- 07/08匠心工艺打造文化品牌:首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
- 07/08《法制博览》杂志征集稿件
- 07/08民俗博览:邳州人的祖神崇拜(作者 王如坤)
- 07/08五一看展:遇见浮世·博览江户—江户时代浮世绘
文本图像识胡服汉唐胡服研究评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服饰已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既是各民族不同性格的体现,亦是不同民族特殊文化的标志之一。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之一便有胡服文化。
20世纪以来,在史学研究不断发展以及考古研究成果日渐增加的背景下,学界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得到相应补充,其中即包括对“胡服”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但由于时代背景、资料来源以及编写体例等原因的限制,其研究成果往往侧重于从胡汉文化交流以及中原服饰方面中探究胡服文化,缺少从胡服自身的特点方面进行研究,而其中涉及汉唐时期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赵斌、张睿丽、曾丽蓉以及雷小虎四人就学界关于汉唐时期胡服研究中的不足与部分疑惑之处,著《汉唐胡服研究》予以讨论。该书以汉唐胡服本身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正史、类书、文集等各类图文资料前提下,采用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之法,辅以图像研究为切入点,尝试还原汉唐时期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情态,分析并讨论了服饰文化下胡汉之间的相互作用。
《汉唐胡服研究》主要围绕匈奴、鲜卑、吐蕃、党项四个民族的服饰特点与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进行研究讨论。全书按照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划分,共有四个章节。
第一章:秦汉匈奴服饰。内容主要涉及匈奴的社会生活、服饰原料的种类与来源、服饰形制、冠帽与发式、佩饰与妆饰五个方面。首先参照《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简述匈奴社会发展状况,尤其是汉匈关系,并专门就匈奴族源演变、人口状况以及游牧经济做详尽描述。其次,将服饰原材料分为以动物为主的本地自产与种类庞杂的外来输入两大类型,分别进行研究。并将文献记录在内的匈奴服装按材料划分两类,再利用图像研究方法,以图片形式生动展现了服饰的形象特征与基本形制。展现了匈奴冠帽中极具民族气息与特征的金冠、貂蝉冠以及其他帽式,且针对学界中争议分歧较大的匈奴发式部分,将主要的四种发式一一列举之。佩饰部分则以头饰与耳饰为对象,对相关考古文物加以总结,以窥视匈奴社会现状。本章节的详细论述,丰富了匈奴服饰方面的知识,创新研究方式,为后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第二章: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服饰。本章共四节,首先概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自然环境,氐、羌、月氏、匈奴等民族分布情况,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形式,河西鲜卑的人文、历史沿革以及宗教习俗。其次分析认为,河西地区主要采用当地生产的动物皮毛、丝织品、棉、麻等材料,并详细列举了丝织物中的代表:锦、绢、纱、绮等,随后参考墓葬中的壁画以及随葬品,推测出当时河西地区掌握着较高的纺织技术。之后则以汉代鲜卑服饰为主,就考古资料与史籍所载鲜卑服饰,通过对墓葬中的文化遗址研究,总结出汉代鲜卑当以上衣下裤为主要服饰,男女通用,可窥其社会男女地位。同时对汉代时期鲜卑冠帽与发式进行详细研究,就部分例如金冠、乌桓帽、鲜卑帽、披发、剪发等极具特征之处予以专门讨论,展现了汉代鲜卑服饰中冠帽与发式的多样性。作者围绕河西地区鲜卑的服饰与饰物,在运用史料与考古文物基础上,参考敦煌、酒泉、嘉峪关、武威以及张掖地区遗址中所展现的服饰特点,基本还原了鲜卑服饰的多样性及其服饰中反映的社会文化生活。
第三章:唐代吐蕃服饰。本章先是对吐蕃地区的自然环境,吐谷浑、苏毗等民族分布情况、人口规模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简介。分动物皮毛、丝绸、棉麻以及金线四类以分析研究吐蕃服饰的原料种类与来源。按照时间顺序将吐蕃服饰演变分早期与王朝时期,以考古遗址为主展现了其早期服饰特征。同时结合史料叙述了吐蕃服饰逐渐制度化过程,即由建国之前的地域差异演变到建国后较为统一的告身制度、虎皮制度,进而提出吐蕃服饰具有继承性、多层次以及多等级特征。从图像学角度,对已知部分图像材料中典型图像与实物进行详细描述,参照考古实物,对其中最具特点的冠帽予以专门讨论。此外,还展现了其服饰中常见的联珠圆纹样以及部分特殊纹样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尤其是波斯文化在吐蕃地区的传播。针对吐蕃服饰中的发式和其他饰物,也做了单独研究。本章占比全书最大,内容丰富,论证详实,图文并用,有较强的说服力,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唐代时期吐蕃服饰文化特点。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qikandaodu/2021/0720/1551.html
上一篇:浅析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对中国元素的应用
下一篇:广闻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