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24赵丽颖不能再瘦啦!穿民族装跟孩子们合影脸竟
- 03/24世界上最懒的民族,除了吃什么都不做,甚至懒
- 03/24与汉族同源的强大民族,称霸中国几百年,如今
- 03/24赵丽颖又一新剧拍摄完,穿民族衣饰亮相好清秀
- 03/24从被压榨的民族成为漠北的主人,唐代回纥汗国
如何备好一堂成功的课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或者说这一环节起着生命线似的重要作用,我们所指的“准备”是指平常的教学空闲时间的阅读积累。积累十分基础,也十分消耗时间。我们一定要厚积而薄发,那么厚积到底如何呢。首先要明确我们所必备的一些基本读物,在近几年阅读实践过程中,我明确地感觉到积累的重要性,只有多看,才能在该用时派上用场,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想读一些基本的名著是十分必要的。许多老师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忽视甚至放弃了阅读的习惯,这是十分要不得的,因为你原有的知识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渐渐地淡忘,这时候你必须增添一些新鲜的知识营养来补充你的大脑。否则时间一长,许多人就成为了只会教几本书的“井底之蛙”了。
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我总结了备课的几个要点,那就是“细读、深思、博览、反思、精选”。
首先,细读就是先仔细阅读课文,而不是先看教学参考之类的东西,防止思想松懈,乃至为参考所禁锢,其次,深思,了边读边思外,还要掩卷凝思。从词句到篇章,从作者思路到文章结构,到中心思想,写作特色,都要作一番深入的思考,做到心中了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要心中有数。在细读的过程中,就伴随有深思的过程,二者是相生相伴的。
比如在准备高一下第二单元的《短歌行》时,首先要对诗作有个整体的把握,这首诗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夜在长江边上大宴群臣时所写的,他那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可见一斑。曹操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领导者,他希望人才越来越多地聚集在他的身边,为他效力。面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复杂的人才走势图,如何能尽可能地招拢人才,是他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夜,月明星稀曹操以盛宴款待诸位贤臣良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句是以鹿群起兴,接下来是“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志得意满之心情逸于言表。那么,曹操为什么这么急于招揽人才呢?我们看课文第一句就知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此时的他已是53岁的高龄,尚未完成统一国家的任务,他认识到人生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去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得抓紧时间,因为对他而言并非来日方长,而是时日不多了。这就是为什么诗作两次提到“忧”的重要原因。对于占有大量物质财富的曹操而言,拉拢人才的办法有哪些呢?赏金钱、美女、土地等等,除了这些,还需要什么呢?从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之胸襟如山高、似海深,要得天下士子之心,他还必须礼贤下士,所以最后吟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以上所举,虽是细枝末节,但如果能认真细读、品味,也能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并提高教师自己的语文素养,这种益处绝非不付出劳动的代价,靠拾人牙慧所可取得的。
第三、博览。就是扩大一点阅读的范围,可以查阅一些与课文紧密相关的资料,在教授《短歌行》的过程中,除了细读、深思外,还可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在讲到曹操是如何招揽人才时,可以联系历史上的明君贤主们是怎样得人才的,比如商汤拜伊尹,齐桓拜管仲,朱元璋有刘伯温等。同样也可以举一些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历史上的昏主们是怎样失去人才的,如纣王囚箕子、剖比干之心,失去天下,吴王不听伍子胥之谏,终于亡国,项羽有一亚父而不用,最后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等例子做为反面教材。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下与之相关的兵书,如《黄石三略》等。
“细读、深思、博览”既是备课的过程,也是最有效地提高教师自己语文素养的过程。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要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必须先开发自己的智力,使自己的的思维活跃起来,要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学有所得。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努力做到有趣,有得。也许有的人以为有些课文在学校读书时或在自己进修进早已学过。
当然,曾经学过与没有学过是大不一样的,但是学而学和为教而学毕竟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对一些重要课文的备课,还是有必要经过“细读、深思、博览”的过程。这样做,对课文的领会要深刻得多,细致得多,管用得多。艰苦的耕耘,必然能得到收获的乐趣。
第四、反思。一篇课备下来,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教给了学生一些什么。比如《短歌行》,学完后学生得到了什么,第一,他们学到了治国理政的经验:(1)欲使国治者,必使贤者在上,不肖者在下的道理。(2)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3)礼者,士之所归,要礼贤下士的道理。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qikandaodu/2021/0322/962.html
上一篇:博览与熟读
下一篇: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历史变迁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