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132020中国国际黄酒产业博览会暨第26届绍兴黄酒节
- 11/13聚焦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非遗客厅”中
- 11/132020苏州国际旅游博览会圆满落幕
- 11/13龙江大米品牌荣膺第105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特等
- 11/11海南昌江酝酿木棉花大文章 拟建博览园景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江苏省扬州
2015年3月,扬州杖头木偶传人颜育在报纸上打广告招收传人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扬州杖头木偶俗称“傀儡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颜育是扬州杖头木偶的省级传承人,因担心“技艺失传”迫不得已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看到这则新闻,我们陷入深深思考: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雕版印刷、古琴、扬州剪纸、扬剧、扬州弹词、扬州评话、玉雕、刺绣等274项入选了世界级,国家、省、市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地方文化传承面临着“窘境”,作为邗江教育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邗江”一词来源于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的史实,作为扬州最古老之地,传承和发扬扬州文化是邗江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当代教育人的使命,更是责任。”因此,结合“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的工作,我们提出了“传统文化润校园”项目,开始了将地方文化传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区域教育发展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一校一特色”
2015年4月22日,在古邗沟畔的大王庙广场,我们举办了“童心迎城庆”首届扬州传统文化节暨“2500年文化寻根活动”的启动仪式。活动现场,“扬州传统文化一条街”引来嘉宾和广大市民围观,由师生们演绎的扬州木偶、剪纸、面塑、扬剧、民歌、评话、民间传说、竹西诗词、西湖纸扎等独具扬州文化魅力的艺术展示让大家流连其间,啧啧称赞。竹西小学百名师生还现场手书数百个“邗”字,以酣畅墨韵向母亲城2500周年城庆献礼。
通过寻找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结合点”,既很好地传承了民间艺术,汲取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也推动了学校特色发展,带动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整合区域文化资源。邗江古镇众多,历史传统悠久,地方文化深厚。不少学校整合利用地方资源,打造学校文化特色。“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地处扬州最南端的瓜洲古镇,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动人传说。坐落在瓜洲的邗江实验小学,通过建设浮雕故事长廊、御碑诗刻、民间故事体验馆,讲述民间故事、吟诵诗词歌赋,打造“扬州民间故事”特色校园文化。梅岭小学西区校从史可法长眠的梅花岭的“梅”字出发,结合“梅开五福”的传统文化,引申出“优雅、高洁、坚韧、争先、和谐”的学校核心价值。
整合学校文化资源。一些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公道中学近年来在艺术高考上频频发力,捷报频传,美术教育实力雄厚,建设成为省、市学科教研基地。结合这一优势,学校建成“扬州画派”体验馆,学习、借鉴“扬州八怪”等扬州书画大师的艺术作品和技法,弘扬扬州书画的传统,做强学校的艺术特色。公道小学前身系清代大学士阮元在家乡创办的学堂,学校从阮元的“实学”出发,构建“实情、实在、实用”的学校文化。
整合教师文化资源。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助推器”。竹西小学周颂春老师酷爱书法,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出类拔萃。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学校以此为基点,提出了“写端正的字,做有节的人”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书法教育特色,创成“中国书法特色学校”。
目前,30多个非遗项目在学校开展,全区“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扬州剪纸体验馆、扬州筝韵体验馆、扬州民间故事体验馆、扬州戏剧体验馆、扬州手工技艺体验馆、扬州刺绣体验馆等一批孩子们喜欢的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落户校园,各学校正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高地”,邗江正成为扬州地方文化的“辐射中心”。
“一课一标准”
为推进扬州评话校本课程的建设,在区课程开发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在评话大师杨明坤的帮助下,四季园小学今年秋学期研制出了《扬州评话校本课程实施标准》,分年级段提出了“说表”所要达到的要求,列出一些适合学生说表的“评书选段”。在此基础上,学校正在抓紧完善校本教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地方文化只有进入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部分,全区各学校积极将扬州传统文化的因子融入到国家课程中。杨庙小学将剪纸课程与美术课程有效融合,每学期用四节美术课进行剪纸教学,低年级了解剪纸、欣赏剪纸,中年级练习剪纸,高年级练习剪纸创作。各校还在德育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中加入扬州历史、英雄人物、地方文化等元素;在音乐课程加入民歌、声乐等内容;在美术课程中加入“扬州八怪”作品赏析、扬州剪纸等内容。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丰富课程内容,也让学生领略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qikandaodu/2020/1229/675.html
上一篇:江西民族采茶舞溯源研究
下一篇:探析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