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282020想去中国沈阳旅游的景点:动物园,三农博览
- 08/27第21届中国(昆明)国际汽车博览会27日启幕
- 08/27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将设14个分会场
- 08/26北方黄酒漫谈:隋朝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博览会史
- 08/25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绿博园文明旅游倡议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史书写 ——重读吕振羽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受时代局限,科学理性是思想超越时代局限的重要路径之一。新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生活于中国国家、社会、观念等转型最为剧烈的时代,他从一个工科学子转而成为中国史学研究成就卓著者,成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语境中书写了第一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著作——《中国民族简史》。生活于政治稳定、经济社会生活日益繁荣、各民族交往交流普遍化的当代中国,重读70年前的著作,虽然明显感知到作者时代的局限,仍可透过作者表达的革命激情看到国家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以及作者明晰的科学理性。因此说这是一部充满革命激情的著作,也是一部不缺乏科学理性的著作,其在国家转型关键期引领了民族史学研究的潮流,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传播的重要著作之一。
一、家国命运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人生道路的选择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影响常常是最直接、最基本的影响,家庭常常成为一个人生命画布上最浓重的底色。吕振羽先生20世纪初出生于湖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小村落——溪田村(今属邵阳县),他所出身的家庭为自耕农,其曾祖父曾参加过太平军,祖父因博闻强记和性格豪爽在乡间颇有声望,家有薄田几亩,其父早年在乡间就学,后在村中执教,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在他童年成长中,父亲对他产生过巨大影响,“吾父个性尤类先祖,力疾豪强,同情愚弱,常为羽兄弟道农村黑暗,至明白而易晓。于羽兄弟之生活意识,殊有至大影响。此殆由其困厄生活中所得之体念欤!”〔1〕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他仍然在父亲支持下有机会到田心村玉公山坊继续学习。〔2〕1915年,15岁的他入学武东中学预科,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在此他获得一些新知识和新理念。一年后,他考入武冈县立中学,受到当地有名的国学家和维新派人士萧承舆的启迪,立“如国家民族危亡,当拜谢祖宗,舍身以赴”〔3〕之志。在学期间,作为一个有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他组织和参与响应“五四”运动和“反日货”等社会活动,并接受了工业救国的思想。这一思想促成其中学毕业后考入长沙湖南工业专科学校学习机电,期间还受到过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的影响,组织和参与“东四区学会”等活动,试图建立一个没有统治者、没有剥削,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衣食饱暖的“极乐国”。〔4〕失败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虽然并未使他看到理想实现的希望,却使他有机会结识了两位对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位是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委员夏明翰,当时他的公开身份是湖南省学联负责人;一位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当时他正在湖南大学法科讲授“新社会学”。
1925年,吕振羽先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国民党,并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任新编一师政治部宣传科长,还曾代理师政治部主任。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离开军队,到日本明治大学攻读经济,第二年回国。
在吕振羽先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之时,中国国家政治转型加剧,社会政治形势复杂而多变,当政治混乱的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结束后,国民政府成立,国家政治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但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并未解除,社会发展方向仍然处在大选择之中,无数仁人志士此时进行着理论和实践的广泛探索,革命显然是这一复杂探索的基本活动,经历过改造的国民党已走向独裁,共产党组织在几经破坏后艰难成长,并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间的联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日益传播,新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成长出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吕振羽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经历过社会革命实践失败后,1929年吕振羽先生来到北京,初受湖南省地方自治筹备处处长曾继梧的委派,专赴河北与山西省考察地方自治的情况,后经人介绍与“村治派”主要人物相识,并在京编《村治月刊》,投身于村治研究,先后在《村治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北方自治考察记》《农村社会之本质与前途》《由现代民主政治之一般的矛盾说到人民自治》《乡村自治问题》(上、下)、《农村自治问题论》等一系列专论文章,系统阐述关于中国乡村自治问题的理论见解。〔5〕在“村治”实践的观察和研究中,与同时代的一般研究者不同,他的研究更倾向于实践性和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更具有革命性特征。1930年他参与创办《新东方》杂志,组织“东方问题研究会”,站到关注中国社会命运的研究前沿,其理论思想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型。有研究认为1930年下半年至1932年,以一系列重要学术著作的发表为标志,吕振羽先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和确立,如《中国国民经济趋势之推测》(1932年11月)、《中日问题批判》(1932年2月)和《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上册,1932年5月)等论著。在《中国国民经济趋势之推测》一文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方法提出和分析问题,研究中国社会性质及其发展趋向,成为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和思考中国现实问题的标志。《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上册)则显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及其对理论体系把握的全面性和成熟程度。〔6〕当然,他的脚步并未仅仅停留在编辑相关理论文章和理论思考之上,他还积极参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筹组热河抗日义勇军等革命实践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qikandaodu/2020/0825/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