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25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绿博园文明旅游倡议书
- 08/24以文旅之名,赴小康之约 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阔
- 08/24西域乐器、飞天书签……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
- 08/21敦煌精品飞入首届中国文旅博览会
- 08/20件件展品都是宝!这届文旅博览会“敦煌范儿”
从传统到现代——对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
1 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曲折与繁荣
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是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体系,其渊源悠久、内容丰富、方式方法独特多样。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我国曾出现传统文化资源流失加速,民间技艺和传承人后继乏人等问题。为解决这一严峻问题,我国政府先后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展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一批有利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包括国家不同阶段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都强化了民族民间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些法规政策和措施涵盖了各类节庆、传统项目、传承人、教育推广等领域。整体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虽经历曲折,但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就主要体现为6个方面:1)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2)一批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项目得以及时抢救和发展;3)一批民族民间节庆体育文化活动品牌产生了广泛影响;4)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进校园成就斐然;5)一系列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科研成果成效显著;6)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生活化传承和发展成就明显。
2 新时期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不仅代表“传统”,也属于现在与未来;不仅代表“民间”,更属于大众;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在新时代开拓创新。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也面临诸多新的形势和挑战,主要体现为以下4个方面:1)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化中,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冲击;2)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转化中,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失去依托;3)传统农牧社会向工业和信息化社会转化中,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与传统生产劳动关系已经发生位移;4)市场经济背景下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事业与商业开发的冲突。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的形势和挑战,要主动作为并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重任,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体制机制、大众健身、休闲产业等层面推动其现代发展,从而更加多元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新时代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弘扬优秀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
3.1 明晰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定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文化
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同样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但目前在理论层面首先要清晰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定位,需要明晰优秀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内容体系。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且能够被一直推崇、学习和传播的文化。因此,在对优秀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内容进行定位和传承时,需要注意将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选择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内容,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促使其能够将优秀的健身思想和实践体系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同时,在发展中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发展中体现出来,增强我国人民群众的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自信与社会认同。
3.2 注重“民族”和“民间”思想智慧中汲取营养,在社会伦理、道德引领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还需注重从“民族”和“民间”的思想智慧中汲取营养,在社会伦理、道德引领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优秀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是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积淀,是民间长期智慧的结晶。因此注重在各民族民间智慧累积中获得启迪。无论是健身价值观,还是健身实践体系,通过身体运动表达了具体准确直观的民间智慧,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都理应从这些独特的文化吸取养分。
3.3 与时俱进建立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数字化、信息化传承体系
文化是时间的记忆、历史的延续、时代的创新和发展,消失的历史记忆是一种难以复原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积极引入高科技的现代信息化手段,有效的促进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成为目前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中紧迫的时代命题。具体包括民族民间体育器具制作影像库、体育场所影像库、传承人口述资料库、文献资料库、体育文物遗迹库的数字化建设等,从而建立从“实物-数字-网络”的交互网络。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qikandaodu/2020/0812/421.html
上一篇:集合学习漫谈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史书写 ——重读吕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