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21博物馆有什么意义(民族博览 期刊)
- 12/13湖北民族大学精神是什么(民族博览毕业论文提
- 12/09民族博览议论文(民族博览议论文范文)
- 12/07民族博览毕业论文致谢(民族博览毕业论文致谢
- 10/08体验慢手工,选购民族风创意好物……园博园开
中国民族经验的世界经典性认同 ——贾平凹海
在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的文学史地位无疑并不低于莫言、余华与苏童,但他们的海外传播与接受状况却相差甚远,这一现象已引起学界的注意,并已有学者试图探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但梳理近年书写贾平凹海外译介与接受研究的论文,均以资料搜集与数据统计为多,所论不深,并未触及到这一问题的核心与关键。因此,本文试图以贾平凹的“海外接受史”为核心,对中国民族经验的当代性与世界经典性认同这一当代文学发展的根本问题给以初步的考察与讨论。
一、“内热”与“外冷”间的文学张力
贾平凹是当代少数有传统小说趣味,且有足够笔力能以之画出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国乡村、城镇、都市百相的大作家,其长于“制造文气”“注重细节”,尤其对接引古代中国民族想象世界的根本样式有特殊的贡献。但与贾平凹在中国本土的地位与影响相比,他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却呈现出另一种情形。为更直观而清晰地凸显这一问题,笔者尽己所能,将当前贾平凹作品诸语种的外译信息搜集整理如统计表。[注]本表主要依据世界图书馆联机检索(World Cat)整理。北京师范大学刘江凯副教授参与了本文的写作讨论并提供了资料帮助。
根据统计表中数据,贾平凹作品外译诸语种之中,以越南语为最,达14种,次之为俄语,计10种,以下依次为英语8种(其中胡宗锋、罗宾所译《废都》并未出版,暂不列入计数之中),日语6种,法语3种,韩语、德语各2种。正如有研究者指出,贾平凹在代表海外接受主体的英语国家,其译介的情形与莫言、余华差距最大;而在俄罗斯、越南,则似有胜出之意。[注]参见刘江凯:《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4期;《当代文学诧异“风景”的美学统一:余华的海外接受》,《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6期。褚云侠:《在“重构”与“创设”中走向世界:格非小说的海外传播与接受》,《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第5期。不过,整体上来看,与贾平凹在国内的影响力相比,他在海外被译介的情形远逊于莫言、余华,这个问题是相当突出的。因此,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有重大影响的少数作家之一,与其在海外被译介与接受的清冷与无名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同时,贾平凹作品在不同国家与不同语系中,亦有“冷”与“热”两种极端的情形。这两种矛盾的现象,使得贾平凹可能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与接受史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研究个案。下面先从宏观层面分析因其作品自身品质造成的译介障碍与接受效果不佳的“主观”原因;来自“译进方”的不同语言与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社会形态等各种“偶然”因素所形成的复杂“客观”原因,则将在文章第三部分中具体展开论述。
二、中国民族经验世界经典性的可能与困境
不管是从哪一个层面来看,《废都》25年“内”“外”接受史之曲折,均在贾平凹研究中最具代表性。而《废都》的最大问题,是它对古代中国民族“空间化叙事”的接引与当代转化,以及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与问题。而这也正是贾平凹海外接受,甚至还是其在中国本土尚未得到充分阐释的根本原因。下面围绕这一问题稍作展开。
中国学者似乎对《红楼梦》与《金瓶梅》的“世界经典性”毫无怀疑,更不存在要去“争取”与“证明”的问题。但实际情形似乎与这一看法有些出入,这涉及到海外一般读者对《红楼梦》这一中国本土的“天经地义”的“经典”的不同感受:
《红楼梦》或许可以当作是清代贵族生活的记录,但是否算是一个结构严谨的小说?不该有的都有了,该有的却不一定都有。为什么要加入那么多描述,甚至是芝麻小事的细节,把小说变成文学百科全书?仔细描述每一个大小人物的特征是否有助于叙述?不断岔开故事主要情节并加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是否有必要?是否更有助于读者的阅读?[注]〔美〕葛浩文:《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多种困惑》,《文学报》2014年7月3日。
是“横云断山”,还是“枝蔓旁出”?“中国空间化叙事”的叙述样式在进入重情节推进的“时间性叙事”文学传统视野中后,便发生错位与误解。葛浩文对《红楼梦》的“不恭”,最易引起中国学者与读者的反感与不屑,自然,葛浩文确实与《红楼梦》间有着深远的隔膜。但葛浩文对《红楼梦》“不断岔开故事主要情节并加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是否有必要”的怀疑,也确实触及到了中西文学间艺术精神的最根本的差异问题,而这更关系到中国文学的“世界经典性认同”这一更重大更根本的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网址: http://www.zgmzblzz.cn/qikandaodu/2020/0804/402.html